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后,京津等地的每10杯水里,就有7杯來自陜西。來自漢中的“北漂青年”皇甫熹對此深有感觸,他在日記里寫道:“在北京的日子有苦有甜。累了,我就擰開水龍頭,從嘩嘩的水流聲里收獲一份來自家鄉(xiāng)的惦念。我從秦嶺深處走來,水也一樣?!?/span>
幾年后,這位“北漂青年”從北京回到故鄉(xiāng)。而一江清水卻仍未停歇滔滔北上的腳步,源源不斷潤澤著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河南等地20多個城市100多個縣(市),近6000萬人直接受惠,1億多人間接受益。
雨后秦嶺入畫來。劉納 攝
所謂護水,亦是護山。秦嶺巍峨的大山和茂密的森林,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“中央水塔”。有一群可愛的人,他們居住在這里,守護著“中央水塔”的潔凈與蒼翠。
在漢水源頭的寧強縣,兩年前去世的張邦貴曾住在漢江邊上?!斑@山、這水養(yǎng)活了咱,水還得送北京去。誰想往河里扔垃圾,我第一個不答應!”他生前的話語鏗鏘有力。
多年前,人們時常能見到老人戴著一頂草帽,拿著一把火鉗,背著一個蛇皮口袋,在附近撿拾雜物?,F(xiàn)在,只要去漢水源頭附近的山里游玩,當?shù)厝丝倳弦粋€塑料袋裝垃圾。護一江清水,是他們的習慣。
寧強縣漢水源頭,張繼榮在水源地巡查。陜西日報記者 楊小兵 攝
“同學們,這個生活著大熊貓、羚牛、金絲猴和朱鹮的地方就是秦嶺,它是我們的‘父親山’……”7月15日,在寧強縣第一初級中學初二(9)班的課堂上,老師寧濤講述著秦嶺的故事。
下課后,寧濤告訴記者:“還是有些遺憾,外面下著雨,這次室外主題教育活動改成了主題班會?!彼砗蟮膲ι?,掛著幾張孩子們提著塑料袋,在河邊、山中撿拾枯枝敗葉的照片。寧強人保護漢江、保護秦嶺的習慣,以這種方式代代相傳。
這樣的傳承,在漢中的土地上并不少見。2002年10月,家住留壩縣火燒店鎮(zhèn)太子嶺的107歲老人姚武臣在臨終前,把后輩們叫到床前,囑托他們要愛護山上的每一棵樹木。
20世紀初,姚武臣為避戰(zhàn)亂,從四川省巴中縣流落到留壩縣太子嶺。滿山的瘡痍讓背井離鄉(xiāng)的姚武臣倍感凄涼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留壩縣號召群眾植樹造林,這讓姚武臣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和方向。
在姚武臣的言傳身教之下,兒子姚甲禮、孫子姚輝林、曾孫姚祖元,一起守護著眼前的這片山水?!昂蒙胶盟途G色產業(yè)是相輔相成的。大家發(fā)展綠色產業(yè),生活好了,就更知道要保護這里的山水。”姚祖元說,在這樣的理念下,他帶動群眾發(fā)展林下經濟,養(yǎng)蜂采蜜。附近的老百姓都明白一個道理:山好水好,蜂才好。
閑暇時,姚祖元會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走進樹林,像父親教導他那樣,對孩子說:“那片山頭是華山松,那些嶺坡種的是油松……要好好愛護這里的山川?!?/span>
護一江清水永續(xù)北上,守護我們的“父親山”。陜西在行動,給一座山綜合立法,全面落實“河長制”“湖長制”;漢中在行動,用法律法規(guī)保護漢江,大力發(fā)展生態(tài)友好型產業(yè)……而群眾交出了一份更加直接和純粹的答案:這是傳承,也是習慣,更是共識。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(yè)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